01081312385
网安资讯

复原力为先:2025亚太网络安全大会传递出四大信号!

#政策解读 ·2025-10-11 16:09:02

在新加坡召开的 Cyber Security World Asia 2025,也就是2025亚太网络安全大会把“复原力(resilience)”和合规放在中心议题,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亚太企业网络环境面临复杂威胁与严格监管环境的直接回应。大会传递出的四个信号,值得 CISO、SRE、安全经理与资深工程师认真对照并立刻行动。🔍下面我把每个信号拆开来讲,并给出可操作的落地建议。

信号一:预算与关注从“预防”向“韧性”转移

过去几年,安全投入多集中在阻断恶意行为(防火墙、IPS、边界防护)。大会显示,越来越多组织开始把预算与 KPI 向“能否快速恢复业务”倾斜,📈也就是从单点防御扩展到整体韧性建设。

实操建议
把“恢复时间(RTO)/恢复点(RPO)”纳入安全 KPI,并与业务指标绑在一起,避免安全目标和业务目标脱节。评估预算时,不只看预防设备数量,更要衡量事件响应、演练和可替换方案的成本效益。📋建立跨团队 SLA(安全—SRE—业务),明确在事故中各方职责和触发条件。

 

 

信号二:AI已成运维与检测的加速器

大会上 AI 技术被频繁提及,它能加速日志分析、异常检测与初步溯源,但同时也带来模型治理、误报与可解释性问题。🤖 AI 能放大检测能力,但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判断。

实操建议
先把 AI 工具定位为“提示器/分级器”,把高置信度事件自动标注并推送给值班分析师,同时保留人工复核的流程。为模型建立治理清单,包括输入数据审查、性能评估、误报率监控与回滚机制,确保当模型行为异常时能迅速回退。⚖️采购时优先选择具备可解释性与可审计接口的解决方案,保证事件链路可追溯。

 

 

信号三:零信任与身份治理成为跨行业共识

零信任不再是概念演讲,而是被视为执行层面的基础架构:细粒度访问控制、持续认证、身份至上。🧭大会强调,从边界安全到身份安全的重心迁移已经不可逆。

实操建议
优先把“最小权限”与“持续验证”作为身份治理改造的头一步,从高权限账户和服务账户开始改造,分阶段推进。实施细粒度的访问日志与异常行为检测,并把 IAM 与 SIEM 做好联动,构建可审计的闭环。推行基于风险的访问决策(在 RBAC 的基础上加入 ABAC),🔐把实时风险评分纳入会话决策链。

 

 

信号四:供应链与关键基础设施防护被放大关注

亚太地缘与行业供应链复杂,大会强调供应链攻击与第三方风险已经成为常态。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策与合同治理问题。🛠️

实操建议
建立第三方风险评估框架:分层分类、定期评估、测试与合规验证,把供应商安全能力作为采购决策要素。对关键供应链节点实施持续监控与定期渗透演练,优先保障那些一旦中断会导致业务停摆的环节。合同中加入安全条款与审计权,📊确保出现安全事件时能迅速获取必要日志与协助。

总之,大会传递的是一个明确信号:单靠堆防御设备已不够,组织必须把“可恢复、可审计、可持续”的能力做成运营能力。对 CISO、SRE 与安全经理而言,关键不是跟风技术,而是把大会洞见转化为“今天就能检验”的具体指标与流程。拥抱 AI、推进零信任、强化供应链治理,这些都是手段;真正能带来持续改进的,是把这些手段纳入日常运营的组织与文化。💡

 

Copyright © 2025 北京中联旭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Sitemap 备案号:京ICP备20210253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