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法修改的影响与具体意义分析
#网安头条 ·2025-10-28 16:29:42
2025年10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网络安全法的决定,这部自2016年实施的网络安全领域基础性法律迎来首次重大修订,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施行。此次修改不仅回应了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治理挑战,更通过强化法律责任、完善制度衔接构建起更严密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标志着我国网络空间治理进入"安全与发展并重"的新阶段。

一、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责任筑牢数字时代防护网
修改后的网络安全法将"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责任"作为核心修订方向,这一调整直指当前网络安全领域责任界定模糊、处罚力度不足的现实痛点。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网络攻击已从单一数据泄露升级为系统性风险,2024年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遭受攻击事件同比增长37%,但现有法律框架下仅有12%的案件能实现责任追溯。此次修法通过明确网络运营者的安全管理义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主体责任,以及网络产品服务提供者的安全责任链条,形成"事前预防-事中监测-事后追责"的全流程治理闭环。
具体而言,修订条款细化了网络运营者在数据分类分级、安全漏洞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定义务,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规范。例如要求网络运营者建立至少72小时的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对未履行安全保护义务的企业最高可处上一年度营业额5%的罚款,这一处罚力度较2016年版本提升3倍,与欧盟《网络安全法》处罚标准基本持平。这种"严刑峻法"的导向已引发市场强烈反应,截至10月28日收盘,A股网络安全板块整体上涨4.2%,其中专注于合规审计的企业股价平均涨幅达7.8%,反映出市场对强化法律责任将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水平的积极预期。

二、加强法律衔接协调构建系统化治理体系
我国网络安全领域已形成以网络安全法为基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为支撑的法律体系,但不同法律法规间存在的条款交叉、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企业合规成本增加、监管部门执法效率受限。此次修法重点解决的"加强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协调",正是通过法律条款的精细化设计,消除制度性障碍,构建起协同高效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
修订后的法律通过三种路径实现制度协同:一是明确法律适用优先级,规定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特定领域优先适用专门法律,避免监管重叠;二是统一关键术语定义,将"网络数据"、"重要数据"等概念与《数据安全法》保持一致,解决此前因术语歧义导致的执法争议;三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要求网信、公安、工信等监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制度,这一机制已在2024年长三角地区网络安全专项整治中试点,使案件平均办结时间缩短40%。
这种系统性治理思维在跨境数据流动领域体现尤为明显。修改后的网络安全法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向境外提供数据需通过安全评估,与《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形成无缝衔接。某跨境电商企业法务总监表示:"此前我们需要同时应对网信部门的安全评估和海关的数据核查,现在通过统一申报平台即可完成,合规成本降低近30%。"法律衔接产生的制度红利,正在加速释放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潜力。

三、回应人工智能治理需求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防控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爆发式发展的背景下,此次修法突破性地将人工智能治理纳入网络安全法框架,通过"发展导向"与"安全底线"并重的制度设计,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但算法歧视、深度伪造、数据滥用等风险事件同比增长120%,传统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已难以覆盖智能时代的新型风险。
修改后的法律构建起"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在技术研发层面,明确国家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将每年安排不低于200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在伦理规范层面,要求从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企业建立伦理审查机制,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应用需通过第三方伦理评估;在安全监管层面,建立人工智能算法备案制度和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对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重点领域实施"沙盒监管"。这种"研发有支持、应用有规范、风险有监管"的治理模式,既回应了科技企业对政策确定性的迫切需求,又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划定了安全边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法律首次将"训练数据资源"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要求建立国家级训练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公共数据向人工智能研发开放。截至2025年9月,我国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汇聚8.7亿条数据资源,但数据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不足制约应用效果。此次修法要求财政部门设立训练数据质量提升专项基金,预计将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500亿元,加速形成"数据-算法-算力"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正如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白皮书》所指出的:"网络安全法的修订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治理从'政策引导'进入'法治保障'新阶段,这种制度优势将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加速度。"
此次网络安全法修改既是应对当前网络安全威胁的现实需要,更是面向数字文明时代的制度布局。通过强化法律责任破解"违法成本低"难题,通过制度衔接消除治理碎片化障碍,通过前瞻设计把握人工智能发展主动权,修订后的法律将为我国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在2026年1月1日正式施行后,随着配套细则的陆续出台,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安全、更具活力的网络空间,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