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1312385
网安资讯

直击:AI重塑数据安全的典型案例!

#网安头条 ·2025-10-11 14:17:41

步入2025年,数据不再只是“能不能自研”的问题,而是决定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的核心资产。客户资料、交易记录、研发文档等,一旦泄露,损失远超直接经济赔偿,信任和竞争力都会被瞬间掏空。

很多企业明明买了设备、上了项目,为什么数据安全还是频繁出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单一技术,而是“看不清、管不细、管不长”的系统性问题。🔍 

 

AI重塑数据安全

 

其中有常见的三大痛点不得不提:

1、家底摸不清

数据在何处、是谁用、价值多大,很多企业并没有实时、准确的地图。

2、管控落地难

策略常靠经验配置,怕影响业务就宽松,严了又被业务抗拒。

3、效果难持续

建设多半停在项目交付,缺少长期运营能力,投入成了重复性花钱。

这些问题背后,是传统技术在面对海量、动态数据流时的力不从心:

静态分类难覆盖、动态流转看不见、告警误报多、研判难,安全团队和业务之间也缺少可执行的闭环机制。

 

ai在数据安全方面的实践

 

那么,AI能带来什么不同?核心在于把“先看清再治理”变成可执行的流程:

1、自动识别与分级:让数据家底清楚可见。

2、精准风险监测:把误报和漏报降到可运营的水平。

3、场景化轻量管控:把策略嵌到业务流程里,尽量减少对日常工作的影响。⚙️

以某数据安全平台为例(下称DSP),用大模型技术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动静态数据的识别和分类效率提升到了可量化的水平,二是用模型的关联推理能力把报警“讲清楚”,从而把响应变成有价值的运营动作。

具体数字非常直观:在单节点GPU条件下,平台每天能识别超2万字段,效率是人工的40倍(人工是500字段/天);在开箱即用场景下准确率能达到80%以上。某股份制银行的实践显示,借助大模型,原来需要18–20人/天的数据标注工作,现在只需6–8小时就能完成,误操作率下降了7–8倍。📈

在风险监测上,模型能把宽进严出的规则做得更聪明:通过语义理解和关联分析,不仅把告警数量压缩,还能把准确率从传统的个位数或几十个百分点提升到80%左右。

 

重塑数据安全

 

一个制造业客户的例子是,告警准确率从5–10%提升到82%,同时告警的可解释性也大幅增强,安全团队能更快做出研判和处置。🔔

可视化流转也是关键:把“谁在什么业务里访问了哪些数据、用数频次有没有异常、是否存在离群行为”这些问题串成链路,能让安全投入更有策略性——做小而准的保护,而不是对全量数据进行一刀切管控。

最后谈一条务实的路线图:

1、先定框架:把数据安全当成业务能力来设计,而不是单一技术项目。

2、把体系变成组织行为:从项目移交到运维闭环,建立角色和SLA。

3、选择技术路线要以场景为导向,不盲目堆工具。

4、用投资回报的视角衡量效果,把安全指标和业务价值挂钩。💡

总之,用AI重塑数据安全,不是把所有问题交给模型,而是把“看清——判断——落地”的闭环交给一套能持续运营的体系。只有把能力做成可复用、可衡量、可持续的运营能力,数据安全建设才能真正从“做了很多”变成“真正有用”。✨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5 北京中联旭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Sitemap 备案号:京ICP备2021025338号-2